对话黄军:排球,一场关于“在场“的生命修行
在体育明星如走马灯般更迭的今天,黄军的名字或许已不再频繁出现在热搜榜单上。然而,当这位曾经的排球名将坐在我对面,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他的排球生涯时,一种久违的纯粹与深度从话语间流淌而出。黄军的排球故事,远不止于奖牌与荣誉的简单堆砌,而是一场关于"在场"的生命修行——那种全身心投入当下、与自我及世界真诚对话的存在状态。这种状态,恰恰是我们这个注意力涣散时代最为稀缺的精神资源。
"很多人以为职业运动员的生活就是训练、比赛、领奖台,其实远不止如此。"黄军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模拟着传球动作,"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是那些无人喝彩的日常时刻。"他回忆初入省队时,每天上千次的垫球练习让双臂淤青不退,最痛苦的不是身体的疲惫,而是必须在这种机械重复中保持高度专注。"你得感受每一次触球时手臂的角度,听球撞击手臂的声音,观察它旋转的轨迹。稍有分神,动作就会变形。"这种对当下毫秒级瞬间的极致专注,塑造了黄军独特的运动哲学——排球不是对抗对手的游戏,而是与自我注意力极限的对话。
黄军特别提到2008年一场关键比赛中的"神奇体验":"第三局16平的时候,我突然感觉时间变慢了——能清晰看到对方二传手指的动作细节,听到自己心跳与观众呼喊形成的奇妙和声。那不是超常发挥,而是所有训练积累的专注力在那一刻自然呈现。"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状态称为"心流",而东方禅修传统称之为"三昧"。对黄军而言,排球场成为修习正念的最佳道场,每个动作都是对"此刻我在"的确认。
"伤病是运动员最诚实的老师。"谈到运动生涯不可避免的伤痛,黄军的眼神反而明亮起来。2012年膝关节手术后漫长的康复期,让他领悟了另一种"在场"的价值。"当你连简单深蹲都痛得冒汗时,所有关于冠军的幻想都消散了,只剩下'今天要比昨天多弯曲5度'的具体目标。"这种被伤痛逼入生命角落的体验,意外地让黄军获得了超越竞技本身的视角。他开始在病床上阅读哲学书籍,发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"忍受你所能改变的,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"智慧,与运动员面对伤病的态度惊人地一致。
黄军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。已过巅峰期的他面临转型选择:是像多数运动员那样转任教练,还是探索全新可能?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体育心理学研究。"我想理解那些在赛场上稍纵即逝的精神状态,它们比金牌更珍贵。"这种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认知的尝试,体现了黄军对排球运动更深层的"在场"——不仅身体投入,更让思想与这项运动保持持续对话。他的硕士论文《竞技运动中的专注力培养》试图将东方禅修传统与现代运动科学嫁接,为年轻运动员提供不同于西方训练体系的精神资源。
在全民沉迷短视频、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已降至8秒的今天,黄军对"在场"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。"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信息,而是消化信息的能力。"他正在筹建的青少年排球训练营,将专注力训练置于技术训练之先,"教孩子们感受呼吸节奏与击球动作的同步,比纠正他们手腕角度更重要。"这种教育理念暗合哲学家海德格尔"此在"(Dasein)概念——人通过全神贯注于当下活动而抵达本真存在。
访谈接近尾声时,体育馆内恰好传来排球撞击地板的闷响。黄军的身体条件反射般微微前倾,眼神瞬间聚焦到虚空中某个不存在的球路上。这个细微动作泄露了即便退役多年,他与排球之间仍保持着某种肌肉记忆级的深度连接。"有时候半夜醒来,手指还会无意识做拦网动作。"他笑着解释这种生理现象,而我们都知道,这实则是二十余年如一日专注练习刻入神经系统的生命印记。
黄军的排球生涯给予当代人的启示或许在于:在算法推荐不断肢解我们注意力的数字时代,重获"在场"能力已成为一种生存必需。无论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流状态,还是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的全神贯注,那种将全部身心资源聚焦于当下的能力,终将成为区分卓越与平庸的关键维度。当黄军谈起排球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提醒我们:任何领域要达到精通,都必须穿越机械重复的荒漠,抵达那种人、工具、目标完美融合的"在场"状态。这种状态本身,就是最丰厚的奖赏。